5月22日,湖南長沙,細雨凄迷,哀傷的情緒彌漫在城市上空。
盡管醫院全力救治,盡管家人在床邊唱著他喜歡的《紅梅花兒開》等歌曲,期盼他能夠睜開雙眼,但最終還是沒能迎來奇跡。
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與世長辭,享年91歲。
16時許,靈車緩緩駛出醫院,路邊聚集了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司機停下車輛鳴笛,人們把鮮花捧在胸前,悲慟高呼:“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病危之際,每天都掛念水稻問天氣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病房里的橘色燈光下,合上雙眼的袁老遺容安詳平靜,3個兒子給老人家蓋上紅綢毯。14時許,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鄧則進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靜靜地陪著袁老遺體,面容悲戚。
“老爺子沒有留下遺言,但他還能講話時,念念不忘的還是雜交水稻事業,希望弟子們把雜交水稻事業發展好,把雜交水稻推廣好。”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兒媳甘女士哽咽著告訴記者。
今年3月,91歲高齡的袁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緊急送至當地醫院,4月初轉回長沙接受治療。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問醫務人員:“外面天晴還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護士說28℃。他急了,“這對第三季雜交稻成熟有影響!”
回憶當時的場景,一位醫務人員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體那么不好了,還在時時刻刻關心他的稻子長得好不好!
去世前兩個月,還在雜交稻基地工作
2020年12月,袁老已滿90歲高齡,盡管家人和同事擔憂他的身體狀況,但他還是按往年一樣前往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
剛到三亞,袁老主持召開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項目啟動會。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拍攝的一段視頻里,袁老說:“我們在這個會議上把任務落實下來。”大家齊聲回答說“好”,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袁老每年都會到三亞南繁基地工作三四個月,身體狀況好的時候,他幾乎天天都會到田里,查看每畝穗數、谷粒大小、是否有空殼。
這次到三亞,因為腿腳不便,袁老不能經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顯微鏡,仔細觀察第三代雜交水稻種子,做詳細記錄。有一次,他擔心一個科研活動組織得不好,沒來得及通知秘書,就單獨叫上司機,趕了過去,急得秘書和家人直跺腳。
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每天吃飯、散步、臨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雜交水稻的事情。
“少年,加油!”
袁老自稱“90后”,雖然指的是超過90歲,但他的確和年輕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亞,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員住一棟樓里,生活儉樸。在工作之余,他會自己去逛超市。從超市回來,袁老經常會買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給年輕人。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第三代雜交水稻測產。好消息傳到長沙,袁老興奮地說起了英文:“我覺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很快,這條新聞登上了熱搜榜。人們說,袁隆平自帶流量,是真正的“網紅”。
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條兩人歷年合影的短視頻,點贊量超過40萬。李建武寫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雜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
5月22日,聽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長沙縣的科研基地播種。前一天,他們剛剛根據袁老提出的產量目標,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李建武對記者說,袁老是很多年輕人的“伯樂”,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將傳承他的精神,在雜交水稻事業上不斷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