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的研發生產,劑型是關鍵;而制劑加工中,清潔生產又是根本。清潔生產已經成為農藥制劑進入國際市場的本錢。”3月11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七屆世界農藥科技與應用發展學術交流會上,上海市農藥研究所顧問、教授級高工冷陽提出上述觀點。
交叉污染,
重則引起法律糾紛
進入21世紀后,我國農藥制劑產能已從150萬噸/年增長到500萬噸/年。而國內種植業每年使用成品農藥的量(包括衛生和非農需求)卻僅為150萬噸左右,國內農藥制劑產能目前已經處于過剩狀態。中國農藥制劑企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走向世界。
但目前國內大部分制劑企業依然采取作坊式生產方式,生產的農藥制劑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交叉污染。隨著國際市場對農藥審查標準日趨嚴格,若不解決農藥制劑生產中的交叉污染問題,實現清潔生產,將會嚴重影響我國農藥產品的出口。
所謂交叉污染,指的是農藥制劑在生產和物流過程中混入了其他組分或物質,由此可能對制劑造成一系列的污染。目前農藥產品交叉污染的形式主要有8種,即殺蟲劑或殺菌劑中混進了除草劑、除草劑中混入別種除草劑、低毒農藥中混入高毒農藥、殺蟲劑或殺菌劑中混入了高生態毒性殺蟲劑、種衣劑中混入高生態毒性殺蟲劑、種衣劑中混入對非標靶作物有植物生長調節功能的殺菌劑、制劑中混入對登記作物敏感的物質、制劑中混入可改變產品物化性質的成分等。而農藥制劑生產過程中發生交叉污染的主要途徑包括設備和器具污染、人為污染、生產環境污染和突然的自然條件變化污染等。
冷陽表示,形成交叉污染的原因包括無意行為和有意行為。其中,無意行為多是操作不當所導致的,而有意識行為往往是為了提升制劑效果故意添加其他成分的人為行為。無論是哪種原因,產生交叉污染之后,制劑都有可能導致植株死亡、破壞種植環境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會違反政府規定或違備交易合同條款、造成嚴重法律糾紛的污染事件。
一般農藥企業都不會僅生產一種產品,這就存在著交叉污染的風險。而這個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就很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清潔生產,
體系標準風評一個不能少
在一個生產多品種農藥制劑的企業內,對于所生產的每一種產品而言,其他產品的組分都有可能成為這種產品的污染源。為了避免在農藥制劑加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交叉污染,國際農藥界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和設備改造。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國內農藥企業也必須建立起自己產品的清潔生產體系,通過有針對性的生物學測定,把產品的交叉污染程度控制在安全的可接受清潔標準值(CL)之下,避免交叉污染所帶來的風險。
冷陽表示,企業在進行生產線建設的時候,應盡量保證貫穿一條主線,防止各類藥物及輔料之間的交叉污染。在清潔生產控制方面,要保證物料按程序和各自的生產流程線定向傳輸,嚴格控制物料溢出,杜絕不同生產線之間物料的接觸和混雜;生產環境和廠區環境中的交叉污染源藥物濃度需嚴格控制在不影響產品達到清潔標準值的范圍內;嚴格監控所有交叉污染源物料,保證其不會在不同生產區和生產線之間傳播。
同時,企業還要根據自身情況,建立一支專門的技術隊伍,針對企業的產品結構,研究和測定工廠所生產產品的清潔標準值要求,并進行相關的風險評估。通過基建和改造,設立適合農藥制劑清潔生產要求的共產總體布局和產品生產流程及裝備,并建立與其匹配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清潔標準值體系,
走向世界的支撐技術
冷陽還著重強調,農藥產品和污染源農藥的CL值只存在一一對應關系。農藥制劑工廠有多少個產品在生產,就會形成多少產品-交叉污染源的排列組合,因此必須進行對應的生物學試驗,測定出對應的CL值,并以此來指導和調控農藥產品的生產。目前國內的農藥制劑企業普遍對清潔標準值體系非常陌生,必須進行相關的學習培訓,加強體系普及。
據了解,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早已建立了依據CL值的污染程度警示表,公布了農藥的清潔水平要求,該要求成為農藥產品在美國生產或進入美國市場的“門檻”,歐洲市場也以此作為參考。
“目前,清潔標準值的設立和應用已經從最初的除草劑領域擴大到了殺蟲劑、殺菌劑和種子處理劑領域,產品清潔水平系統的設立和應用已普遍成為世界農藥加工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支撐技術,用以調控和指導生產及應用的全過程。中國的農藥制劑生產需要學習它、掌握它、應用它,依靠它走向世界。”冷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