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huán)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說。
塑料在環(huán)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于高分子量和高穩(wěn)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huán)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合作發(fā)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面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wy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后發(fā)育成成蟲,其所嚙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fā)現(xiàn)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污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盡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污染,楊軍教授還是呼吁,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
困境
降解塑料成世界難題
石油化工生產(chǎn)的塑料廢物污染是世界環(huán)境難題。大部分塑料一次性消費使用后即被丟棄。迄今為止學術界認為,塑料產(chǎn)品由于物理化學結構穩(wěn)定、在自然環(huán)境中可能數(shù)十至數(shù)百年不會被分解。
楊軍教授介紹,2013年全球消費2.99億噸塑料,其中聚苯乙烯類塑料占7%,每年消耗約2100萬噸,常見的塑料飯盒、咖啡杯等可承受開水溫度 的材料即為聚苯乙烯。權威的調查已經(jīng)表明,聚苯乙烯這種塑料在土壤、污泥、腐爛垃圾,或糞肥微生物群落里,4個月僅降解0.01%-3%的范圍。
每年全世界有4000萬噸的廢棄塑料在環(huán)境中積累, 中國每年約有200萬噸廢棄塑料丟在環(huán)境里。以農田用農膜為例,我國農膜年產(chǎn)量達百萬噸, 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 無論覆蓋何種作物, 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殘膜。據(jù)統(tǒng)計, 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35萬噸, 殘膜率達42%,大量殘膜遺留在農田0-30厘米的耕作層。也就是說, 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 食品安全方面是一個極大隱患。
“塑料在土壤中完全被微生物同化, 降解成CO2和水實現(xiàn)無機礦化, 可能需要200-400年時間, 從而造成在環(huán)境中的積累。”楊軍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奇思
腦洞大開請蟲子幫忙
2005年起,楊軍團隊開始研究塑料生物降解。主攻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等塑料降解。
科學家此前使用幾種土壤無脊椎動物實驗,如蚯蚓、千足蟲、蛞蝓、蝸牛等看看其能否吃掉塑料。在飼喂14C標記的塑料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結果顯示無法降解。
楊軍認為,生物降解塑料的思路要開拓,不能只局限于微生物, 可以考慮鱗翅目昆蟲、白蟻等, 海洋中的蛀船蟲和鉆孔蚌能侵蝕聚乙烯和海底電纜,也可考慮從這些生物中分離并克隆能產(chǎn)生活性基團的關鍵酶及其基因。
楊軍團隊的2014年研究發(fā)現(xiàn),蠟蟲(印度谷螟幼蟲)能夠咀嚼和進食聚乙烯PE薄膜,幼蟲腸道分離出能夠降解PE薄膜的兩種菌株,即腸桿菌屬YT1 和芽孢桿菌YP1。隨后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黃粉蟲幼蟲是一種吃掉塑料更為厲害的動物,其尺寸比蠟蟲更大(通常長35毫米,寬度3毫米),其可以將泡沫塑料作為 wy食品。黃粉蟲有4個生活階段:卵、幼蟲、蛹和成蟲。
黃粉蟲又叫面包蟲,在昆蟲分類學上隸屬于鞘翅目,擬步行蟲科,粉甲蟲屬(擬步行蟲屬)。原產(chǎn)北美洲,50年代從前蘇聯(lián)引進中國飼養(yǎng),黃粉蟲被譽為 “蛋白質飼料庫”。其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質高達50%以上,此外還含有磷、鉀、鐵等多種元素。干燥的黃粉蟲幼蟲含蛋白質40%左右、蛹含57%、成 蟲含60%。
在中國國內,黃粉蟲實際上類似蠶,人類可以直接食用,炒著吃,也可以用來做飼料,黃粉蟲作飼料喂養(yǎng)的蝎子、蜈蚣、蛤蚧、蛇、熱帶魚和金魚,不僅生長快、成活率高,而且抗病力強,繁殖力也大大提高。養(yǎng)殖黃粉蟲十分容易,養(yǎng)殖戶可用新鮮燕麥、小麥糠、蘋果養(yǎng)殖。